袁隆平:稻田里唱响奋斗之歌

发布时间: 2021/11/27 8:11:22

来源: 党委办公室

阅读:

    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我国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丰收,全国粮食产量已从2012年的61223万吨,提高到2019年的66384万吨,创历史新高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。

中国之所以能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,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在问: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,为何每公顷16吨、17吨、18吨的攻关目标均能实现?为何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终领先世界?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这样回答:“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?其实谈不上秘诀。我的体会是‘知识、汗水,灵感、机遇’这8个字。”他和同事们热爱“三农”工作,常年耕耘在稻田里,唱响了一只奋斗之歌。

1956年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,认定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;到1966发表论文《水稻的雄性不孕性》,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。一晃10年,古人讲“十年磨一剑”,这似乎才闻到了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幽香。此后,袁隆平与学生李必湖、尹华奇成立“三人科研小组”,开始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。直至1970年发现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,取名为“野败”,才打开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。1973年,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会上,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,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。都说往事如烟,其实往事并不如烟。忆起18年的攻坚克难,袁隆平说,我们“就像候鸟追着太阳”,每年前往云南、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,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。

“我们国家人口多、耕地少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。因此,高产对于我来说,是一个永恒的主题。”1986年,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:由三系法向两系法,再到一系法,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。从1976年到2018年,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,增产稻谷8.5亿吨。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,可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,为中国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饭碗,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解决“吃饱饭”后,袁隆平将更多精力放在“吃得好”和“更健康”上。由他领衔,已实施 10多年的超级杂稻“种三产四”丰产工程,开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。2018年,这一丰产工程呈现显著变化;在30多个参与品种中,优质稻占比超过30%,不少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并具备广适性、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。 

袁隆平还有一个梦想: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,20世纪80年代以来,袁隆平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,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,培训了14000多名技术人才。目前,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,每年种植面积达70万公顷,比普通水稻增产20%以上。

从一粒种子生长为一棵秧苗,再成长为一株稻穗,虽历经风吹雨打,但只要坚持生长,袁隆平的梦想终会变成现实。

 

发布者:要亚娟